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21篇
  免费   1633篇
  国内免费   1216篇
耳鼻咽喉   207篇
儿科学   323篇
妇产科学   176篇
基础医学   1558篇
口腔科学   352篇
临床医学   4382篇
内科学   2567篇
皮肤病学   510篇
神经病学   1090篇
特种医学   12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65篇
外科学   2542篇
综合类   9870篇
预防医学   3798篇
眼科学   424篇
药学   3501篇
  29篇
中国医学   3913篇
肿瘤学   1130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434篇
  2022年   503篇
  2021年   464篇
  2020年   599篇
  2019年   597篇
  2018年   688篇
  2017年   415篇
  2016年   580篇
  2015年   575篇
  2014年   1897篇
  2013年   1215篇
  2012年   1462篇
  2011年   1542篇
  2010年   1553篇
  2009年   1596篇
  2008年   1555篇
  2007年   1674篇
  2006年   1642篇
  2005年   1867篇
  2004年   1642篇
  2003年   1414篇
  2002年   1108篇
  2001年   1186篇
  2000年   1290篇
  1999年   1287篇
  1998年   1142篇
  1997年   1087篇
  1996年   1044篇
  1995年   877篇
  1994年   785篇
  1993年   603篇
  1992年   567篇
  1991年   519篇
  1990年   460篇
  1989年   352篇
  1988年   217篇
  1987年   187篇
  1986年   144篇
  1985年   152篇
  1984年   111篇
  1983年   115篇
  1982年   107篇
  1981年   66篇
  1980年   48篇
  1979年   36篇
  1978年   18篇
  1965年   16篇
  1964年   17篇
  1958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卡介苗、丝裂霉素C交替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应用卡介苗(BCG)120mg、丝裂霉素C(MMC)40mg交替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8次,再每月1次,持续10个月。结果随访12~36个月,32例患者中2例复发(6.3%),所有患者均能耐受上述治疗,2例应用BCG后出现轻度膀胱刺激症状,另有2例镜下血尿。结论BCG、MMC交替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满意,患者耐受性好、毒副作用轻,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92.
武汉地区青少年颈椎与颈椎病相关症状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青少年颈椎生理异常与颈椎病相关症状流行现状、分布及危害程度,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武汉地区8所小学、9所初中和9所高中或中专学校在校学生4681名进行颈椎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结果颈椎异常与颈椎病相关症状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或加重,且其相关症状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青少年颈椎病相关症状发生率不一。结论青少年颈椎与颈椎病相关症状流行形势值得关注,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构成潜在性威胁,发病有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颌颈部组织缺损和畸形的适宜修复方法.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1月,笔者采用胸部多源血供皮瓣(含预扩张皮瓣)对18例严重颌颈部组织缺损或畸形患者进行修复,分别选取颈横动脉前皮支、胸廓内动脉肋间前穿支、胸外侧动脉作为皮瓣的血管蒂.结果 除1例患者颈横动脉前皮支岛状皮瓣远端形成小范围表皮水疱,经短期换药愈合外,其余皮瓣完全成活;颌颈部组织缺损或畸形得到了较好的修复.随访6个月~2年,患者修复处外观及功能满意,无继发畸形.结论 胸部皮瓣血供来源多而恒定,在考虑患者的主观要求、全身情况、缺损部位和范围的前提下,选择以适宜血管为蒂的胸部岛状或窄蒂皮瓣可以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BQ123对转移性前列腺癌(PCa)PC-3M细胞株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对转移性PCa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效应。方法:实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PC-3M细胞及含灭活小牛血清的F12/RMPI1640培养液;实验组为PC-3M细胞加入等量的1μmol/LBQ123。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划痕损伤实验、细胞迁移实验观察BQ123对人PCaPC-3M细胞株增殖的抑制效应,利用Annexin V-FITC/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BQ123诱导PC-3M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与细胞周期的关系。结果:MTT比色法结果显示BQ123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对PC-3M的抑制率分别为24h22.32%、48h44.88%和72h64.47%,表现出良好的时效关系(P<0.05),划痕损伤实验结果提示:实验组PC-3M细胞的迁移距离分别为12h(103.42±75.63)μm、24h(243.75±121.53)μm和48h(422.07±36.01)μm,均低于对照组的12h(162.93±19.87)μm、24h(317.19±43.19)μm和48h(692.74±40.84)μm(P<0.05)。细胞迁移实验中实验组穿入下室的PC-3M细胞为(79.2±9.58)个,亦明显少于对照组的(92.6±5.94)个(P<0.05);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的结果显示对照组PC-3M细胞凋亡率为(9.38±1.37)%,实验组PC-3M细胞凋亡率为(15.03±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实验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各期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BQ123对PCaPC-3M细胞株的生长、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可以诱导PC-3M细胞凋亡,可为PCa治疗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5.
实验性睾丸缺血超声表现与再灌注后组织变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急性单侧睾丸缺血的二维、彩色多普勒(CDU)及超声造影表现与再灌注后睾丸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32只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缺血组(A、B、C组),每组8只。缺血组在超声监测下制成不同程度的单侧睾丸缺血模型,A组,睾丸回声均匀、血流信号轻度减少;B组,睾丸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明显减少;C组,睾丸出现放射状或小片状低回声、血流信号消失。各组在出现上述声像图变化后予以再灌注。缺血前及再灌注前分别行双侧睾丸超声造影。1个月后观察各组缺血睾丸病理变化。比对分析各组超声表现与生精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超声造影:与对照组比较,A、B组缺血睾丸造影参数到达时间、速度、达峰时间、峰值减半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峰值基础强度差A组无明显差异(P>0.05)、B组有显著差异(P<0.05);C组无造影剂充盈。1个月后缺血睾丸Johnsen评分:与对照组(9.10±0.11)比较,A组(8.70±0.39)无显著差异(P>0.05),B组(6.01±0.88)有显著差异(P<0.05),C组(3.16±1.05)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与CDU相比,超声造影能较好地反映缺血睾丸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睾丸缺血的不同超声表现与再灌注后生精功能明显相关,超声检查能对再灌注后睾丸生精功能的预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间段犬腭骨-上颌骨缝内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探索颅面部骨缝组织在张力作用下的变化.方法 制作镍钛形状记忆合金(NiTi-SMA)扩张器,并用口腔矫形测力器测定其最大力值为3.5 N.选择8周龄杂种犬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全麻下,去除硬腭中部后部骨质,缝合口腔和鼻腔侧黏膜,形成宽约8 mm的腭裂模型.实验组将NiTi-SMA安置在硬腭上,分别于牵张后3、7、14、28、56 d处死动物,并制作电镜标本.透射电镜下观察腭骨-上颌骨缝内细胞的变化过程.结果 电镜下腭骨-上颌骨缝牵张,首先表现为组织断裂,渗出,细胞死亡,随后是骨和纤维生成细胞群增殖活跃,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功能增强,最终恢复正常缝组织结构.结论 电镜下可以区分缝细胞的类型和功能状态,提示缝牵张是组织修复与再生并存的过程,张力引发细胞反应特别是成骨反应是导致骨缝增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CVF)置入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3月我院的确诊为DVT且符合入选标准的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别对可能引起复发的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分型、是否放置ICVF等11项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放置ICVF,未完成抗凝治疗,分型及未行压力循环袜治疗是下肢DVT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其他7项因素与DVT复发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VF置入是DVT治疗后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使用压力循环袜治疗和规范的抗凝治疗对预防DVT治疗后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8.
1病历摘要 患儿男,4岁。主因发现颈部左侧肿物5个月余收入院,5个月前发现颈部左侧有一肿物,表面无红肿、无发热、无疼痛。本次住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局部所见:颈左侧锁骨上区,皮肤颜色正常,可触及6cm&#215;4cm&#215;4cm大小肿物,边界不清,有囊性感。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胆管扩张声像特征在梗阻性胆管疾病(DBDO)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64例DBDO患者分为4组:胆管结石组(n=52)、胆管癌组(n=56)、胆管囊状扩张症组(n=32)和胆管乳头状瘤组(n=24)。将胆管扩张声像表现分为规则型、不规则型、囊状扩张型和胆汁湖型,比较各组胆管扩张最大内径平均值以及各组胆管扩张类型所占的比例。结果164例DBDO患者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8.17%(161/164)。胆管结石组和胆管癌组胆管扩张内径分别与胆管囊状扩张症组与胆管乳头状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胆管囊状扩张症组胆管扩张内径与胆管乳头状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管结石组胆管扩张规则型(34/52,65.38%)、胆管癌组胆管扩张不规则型(47/56,83.93%)、胆管囊状扩张症组胆管囊状扩张型(26/32,81.25%)以及胆管乳头状瘤组胆管扩张呈胆汁湖型(20/24,83.33%)所占比率分别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胆管扩张的不同声像特征在DBDO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正>笔者于2010年1月收治1例胸椎椎管内硬膜外自发性血肿。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1岁,因双下肢麻木2 d,无力1 d入院。患者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由双足底向上进行性发展至胸部,呈持续性不能缓解,1 d前始出现双下肢无力,伴尿潴留,胸部紧缩感,无肢体抽搐、神志不清、呼吸困难,无外伤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